13歲學藝到68歲傳承不輟 「苓仔寮彈被王」蔡順龍一手傳承臺南手工棉被技藝
發布日期:10/17/2025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攜手作家張耘書與鄭佩雯,共同推出「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專題,深入採訪在地職人生命故事。其中,將軍區苓仔寮的棉被師傅蔡順龍成為焦點人物──自13歲學藝至今50餘載,他堅持一針一線親手製作每一床手工棉被,被譽為「苓仔寮彈被王」,用雙手留住臺灣的溫暖記憶。
傳承百年技藝 苓仔寮見證臺灣彈被史
臺南市長黃偉哲指出,苓仔寮的手工彈被技藝源自清領時期,由中國傳入後逐漸成為產業聚落。由於製被過程忌火,當地大廟「保濟宮」至今仍保有冬至前夕「送火王」習俗。蔡順龍師傅的存在,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與守護者。
家戶24小時趕工 苓仔寮曾是「棉被窟」
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回顧,1950年代的苓仔寮曾有「棉被巢」之稱,當年家家戶戶24小時輪班製被,將手工棉被銷往全臺。但隨著化纖製品與機械化製程興起,傳統手工業式微,如今僅剩十分之一的市場。蔡師傅堅守傳統,搭配市府推動的體驗活動,吸引親子認識這份傳統產業。
孝女返家接棒 打造網路下單新市場
蔡順龍的女兒蔡雯雅於2011年返家幫忙,結合現代行銷,拓展線上接單。她分享曾有馬來西亞客人透過Facebook私訊,訂製手工被寄給在臺就學的孩子。父女合力經營「冠和棉被行」,不僅傳承技藝,也賦予老產業新生命。
冒高溫不裝冷氣 手工製被堅持細節
蔡順龍強調,手工被最講究鋪棉技巧──棉花要縱橫交錯,中厚邊薄,才能貼合人體,達到最佳保暖效果。即使夏季廠內溫度高達38度,為避免棉絮飛舞,他也堅持不裝冷氣、不開風扇。儘管辛苦,卻從不懈怠。
老夫婦翻新60年舊被 師傅體恤惜物情懷
「每一床棉被背後都有故事。」蔡順龍回憶,一對老夫婦曾帶來60年歷史的舊被,儘管翻新難度高,且大多數師傅拒收,他仍接下工作,只因理解對方對回憶的不捨。這份對客人的體貼,也是職人精神的體現。
手工被舒適耐用 適合臺灣海島型氣候
手工棉被天然、透氣、不悶熱,一件可用數十年。蔡師傅指出,過去住竹籠茨需用到8至12斤的棉被,如今因氣密窗普及,5至7斤最受歡迎。淡季期間他也提供舊被翻新服務,延續溫暖與記憶。
傳承不能等 願無償教學盼後繼有人
年近七旬的蔡師傅已開始向北門高中學生傳授手藝,他表示:「有興趣都歡迎來學,我願意無條件教。」他不只製作棉被,更希望延續傳統,讓這份溫暖繼續傳下去。
📌延伸活動資訊
為推廣在地觀光,臺南市政府觀旅局將於10月18、19日與25、26日於葫蘆埤自然公園舉辦「葫蘆埤玩埤一夏」活動,包含水上鋼鐵人雙人飛行秀、多項體驗活動等,邀請民眾走入臺南,親自感受職人魅力與城市故事。
🔍更多臺南旅遊資訊請見:
📍台南旅遊網
📍台南旅遊 Facebook 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