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積極推動沉浸式原住民族語言課程,讓族語學習更生動自然
發布日期:6/21/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推動並補助「沉浸式族語課程」,積極鼓勵學校打造以原住民族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習環境。
透過結合學校特色及部落文化資源,設計貼近生活與文化脈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然且有趣的情境中,輕鬆培養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
新竹縣上館國小以泰雅族文化為核心,讓學生親身體驗口簧琴、竹琴等傳統樂器的製作過程,並透過數位影音資源豐富學習情境。
學生更在創作泰雅族圖騰的實作活動中,運用族語描述設計理念,充分展現出高度的學習熱忱與族語表達能力,讓文化與語言的學習互相融合,成果令人欣喜。
臺東縣海端國中則邀請部落耆老以純正布農語全程授課,講解布農族傳統陷阱及弓具製作等獨特技藝。
透過參訪文化傳藝工坊,學生深入感受族語背後豐富的歷史與祭典意涵。
這樣的實作與情境教學方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布農族文化的人文價值理解,也讓語言學習更加有溫度與深度。
在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中小結合部落耆老、教會與社區力量,將課堂延伸至部落與社區,讓學生在真實生活場域中運用族語。
沉浸式課程透過多元互動設計,並邀請隨班教師共同參與教學,不僅強化了教師在學校族語環境的語言運用能力。
也讓沉浸式教師累積了寶貴的班級經營經驗,營造出溫馨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
國教署強調,未來將持續深化沉浸式族語課程,秉持「生活中學語言、文化中用語言」的教學理念。
自114學年度起,申請對象擴展至高中及完全中學,期望進一步拓展族語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為原住民族語言的傳承注入更多生氣與活力。
這項政策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根基,也讓族語教育成為社會多元文化的重要支柱,充滿希望與溫暖的未來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