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打造結合課程與文化的永續校園
發布日期:11/3/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為深化原住民族文化教育並推動永續學習環境。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出115年度「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
鼓勵全國國中小學以課程發展為核心,融合部落耆老智慧與在地文化特色,共同營造兼具教育價值與文化意象的學習空間。
計畫自115年度起擴大辦理,申請截止至114年12月1日。
詳細資訊可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住民族教育資訊網」查詢。
結合部落智慧與教學創意 打造沉浸式文化學習場域
國教署表示,該計畫以「讓文化成為學習的一部分」為目標,期望學校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文化體驗的延伸空間。
學校可從課程內容出發,結合環境設計與地方資源,將課堂學習融入部落生活場景。
讓學生在真實的文化脈絡中體驗、學習與成長,進而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六大主軸聚焦文化傳承 展現原住民族教育力量
為呼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及原教政策精神,計畫聚焦六大推動方向:
1.導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內涵。
2.共創部落學習空間,連結在地文化。
3.傳承族群歷史與文化記憶。
4.推廣民族知識與族語教育。
5.展現原住民工藝文化之美。
6.使用生態材料,營造友善永續環境。
透過課程、場域與文化的三向整合,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自然接觸民族美學與部落智慧,將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學習。
從課程構想到場域設計 學校提案展現創新精神
申請學校須於計畫書中呈現教案內容與學習場域設計的關聯性。
國教署將組成專業審查團隊進行評選,重點審查項目包括課程創意、文化連結、部落參與度及永續規劃等面向。
通過審查後,國教署將核定補助經費,原住民重點學校最高可獲新臺幣300萬元、非重點學校最高200萬元。
優先補助課程導向及空間改造項目。
輔導委員亦會到校與族人、師生共同討論,確保文化呈現的真實性與可行性。
延續文化根脈 近九十校受惠、成效亮眼
自109年啟動以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已累計補助近90所學校,總投入經費超過1.6億元。
國教署表示,計畫不僅協助學校深化民族教育,更強化學生對部落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透過專業團隊輔導與學校、社區的協作,逐步建立屬於各地的文化學習地圖。
讓孩子能在熟悉的土地上學習族群語言、文化與工藝,傳承原住民族珍貴的智慧與美學。
教育與文化共榮 讓學校成為部落的延伸
國教署強調,未來將持續以「課程為軸、文化為魂」的理念推動原住民族教育。
期望學校與部落攜手打造兼具教育價值、文化深度與環境永續的學習空間。
讓下一代在學習中感受族群之美、延續文化之根,為臺灣多元教育寫下溫暖而深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