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典藏中心職人學堂開課,親手修復文物體驗守護文化的奇幻旅程
發布日期:8/2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暑假期間,屏東縣典藏中心推出「職人學堂」系列課程。
邀請專業文物修復師帶領大小朋友走進文物保存的第一線。
透過「小小修復師」與「一日文物守護者」兩大體驗活動,參與者不只是觀眾。
而是真正化身為文化守護者,親身感受修復技藝的細膩與神奇。
小小修復師 拼湊碎片的驚喜時刻
在「小小修復師」課程中,12位年齡介於8至15歲的學員聚精會神地清理模擬土塊。
從中挖掘出瓷器碎片,再一步步拼接還原完整器皿。
孩子們戴著手套,手握毛刷,神情就像小小醫生進行精密手術。
「這裡的紋路要對準喔,就像拼圖一樣。」修復師陳俞君老師耐心指導,當孩子成功接上碎片時。
現場響起興奮的驚呼聲:「我拼起來了!」許多孩子迫不及待拿著拼好的作品與父母分享,成就感滿滿。
修復師的啟發 讓破碎重獲新生
陳俞君老師分享,不少孩子原本是「被爸媽推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逐漸找到樂趣,從懷疑到專注,最後收穫滿滿。
雖然不一定會立刻將修復當成志向,但至少體會到:「破掉的東西,也能透過細心呵護而重獲新生。」
這份感悟,讓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寶貴啟發。
一日文物守護者 大人也能走進修復室
另一門「一日文物守護者」課程吸引不少成人學員。
講師游淑芬形容,修復師就像文物的醫生,不僅修補裂痕。
更能在過程中發現隱藏的工藝細節與文化痕跡,讓歷史故事延續下去。
她坦言,一般人很難踏入修復室或典藏庫房,透過典藏中心舉辦的活動,民眾能親眼看見修復日常。
甚至近距離接觸文物,這是一種文化扎根的深耕方式。
開放式典藏 讓文化真正走進生活
屏東縣文化處指出,典藏中心自113年9月啟用。
以屏菸19號倉庫改造新生,館藏超過三千件文物,是屏東大博物館群的重要核心。
不同於傳統靜態展覽,典藏中心以「開放式庫房」概念展現幕後保存樣貌。
並透過「職人學堂」等教育推廣,讓大眾親手參與修復工作。
文化處進一步說明,未來將持續推動「回憶旅行箱」行動博物館。
將典藏文物帶入社區與關懷據點,成為世代交流與文化傳遞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