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工業時光隧道!高雄科工館「魔模時光機-臺灣鑄造木模文物展」揭開零件誕生的魔法旅程
發布日期:10/2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你是否曾好奇,火車、船舶或機械中的精密零件,是如何從無到有誕生的?現在就有機會親眼見證!位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推出全新特展——「魔模時光機-臺灣鑄造木模文物展」,已於10月21日在B1F開放典藏庫隆重開幕。這場展覽帶你穿越時光,探索從木頭到金屬的工業轉化過程,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交織的獨特魅力。
🛠 從木頭到金屬:鑄造工藝的幕後秘密
在過去的工業時代,每個精密零件的誕生都離不開「木模」——這是鑄造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將設計圖轉化為立體實體,並透過翻模、澆鑄等工序,最終打造出金屬零件。
早期的臺灣鑄造業支撐著鐵路、製糖及船舶產業的蓬勃發展,每一件木模都承載著匠師的心血與技藝。這些木模不只是生產工具,更是臺灣工業成長的歷史見證。展覽透過木模與成品的並列展示,讓觀眾清楚了解從設計、製模到鑄造成形的每一步,揭示臺灣工業化的精彩故事。
⚙️ 模具是機械之心,見證工業進步的力量
科工館館長李秀鳳表示,模具是機械生產的基礎,也是精準製造與量產的靈魂。正因為有模具的存在,機械才能精密運轉,科技才能持續推進。
她進一步指出:「**這次木模文物展,展現了模具在臺灣工業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角色。**別看這些木模小巧,它們曾是鐵路、糖業、造船業的隱形推手,見證了臺灣從手工走向機械化的關鍵轉折。」
🪵 匠師精神永續傳承,文化與科技的交會
本次特展源自文化部委託科工館推動的「臺灣鑄造木模文物研究與近用計畫」,展品除了來自館藏,更匯集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珍貴木模,完整呈現鑄造產業的歷史軌跡。
特展開幕日特別邀請到榮獲「臺灣工藝之家」的木模匠師——黃文彬大師親臨現場,分享他從學徒到匠師的成長歷程。現場導覽中,他也細心介紹製作木模時的技巧與巧思,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工藝的溫度與職人的堅持。
🔧 互動體驗再升級!動手探索鑄造的樂趣
除了靜態展示,科工館還特別於2025年第六屆臺灣科學節(11月8日至16日)期間,安排多場互動工作坊與專家導覽。民眾可親手體驗翻模與文物修護,了解木模製作的細節,從中感受傳統技藝與現代工業的相互融合。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趟學習與感動兼具的旅程,讓參觀者在親身體驗中重新理解臺灣工業文化的深度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