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觀賞魚產業蓬勃發展,年產值突破十億元,三分之二全台產量出自屏東,金牌觀賞魚揚名國際舞台
發布日期:7/28/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屏東觀賞魚產業持續展現強大生命力,憑藉完整且系統化的產業鏈,加上得天獨厚的養殖環境,成為全台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觀賞魚產地。
年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產量更高達全台七成以上,書寫出台灣養殖業的精彩篇章。
走訪新園鄉廣袤稻田間,或是經過翻修的老宅與改造的豬舍,隱藏著密集的觀賞魚養殖場。
這些養殖戶一尾一尾悉心培育的觀賞魚,每週訂單絡繹不絕,一次可出貨達十萬尾,最快72小時內直送歐美,將屏東的水族美景帶往世界各地。
觀賞魚養殖不僅是技術的考驗,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藝術。為確保品系純正及出口品質,從親魚育種、人工繁殖,到品種選拔,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在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新品種的價值優勢約維持三年,養殖戶必須迅速擴大生產,同時投入新品種開發。水質管理、飼料配方及疾病防控等細節,都是打造頂尖水族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
屏東縣擁有全台最完整的觀賞魚產業鏈,涵蓋飼養器材、水草飼料、造景設計、包裝物流等多元產業,形成在地一條龍出口體系。
根據縣府農業處統計,目前台灣人工繁養的觀賞魚品種超過300種,其中屏東生產量占七成,名符其實成為全台觀賞魚重鎮。
屏東縣生技觀賞魚養殖發展協會理事長郭聰智表示,屏東氣候溫暖穩定,水質潔淨,是理想的養殖勝地。
業者以優生學育種理念,持續改良品種品質,不僅提升產值,更為台灣觀賞魚贏得國際美譽。
縣府與協會攜手推動產業升級及養殖合法登記,保障業者權益,並吸引許多年輕人返鄉投入,確保技術傳承與創新不斷。
縣長周春米強調,觀賞魚產業具有「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及產業連結廣」的三高特性,已轉型為現代化、高科技、系統化的企業型態。
結合觀賞魚賽事與社區關懷,鼓勵長輩參與養殖與競賽,不僅提升美學與衛生意識,也推廣登革熱防治,讓觀賞魚文化扎根家庭與社區生活。
農業處指出,屏東正積極朝「亞洲水族之都」目標前進。藉由主辦國際賽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帶動飼料、包裝、物流及觀光等相關產業共同成長。
今年暑假特別在屏東農業物產館推出觀賞魚特展,結合水族講座與親子體驗活動,邀請全國民眾親身感受屏東金牌觀賞魚的魅力,一同見證台灣水族產業的卓越實力與精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