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動物園喜訊!栗喉蜂虎首次成功自然繁殖,新生小蜂虎展翅飛翔,寫下保育行動新里程
發布日期:8/27/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館內的 栗喉蜂虎首次成功自然繁殖與育幼!
在今年(2025)6月下旬,保育員驚喜發現一對栗喉蜂虎於穿山甲館的人工仿岩巢區中順利產下3顆鳥蛋。
7月中,幼鳥們相繼破殼而出,經過將近四週,終於在8月中羽翼豐滿地飛出巢洞,展開第一次飛翔,為園內保育工作寫下嶄新篇章。
從金門到台北 × 棄蛋孵育計畫的起點
栗喉蜂虎是金門的夏候鳥,每年4至9月會飛到當地沙質土坡築巢繁殖。
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野外常有鳥蛋滾落巢外而無法孵化。
為此,動物園自2015年起推動 「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計畫」。
由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在金門進行生態調查並拾回棄蛋。
透過華信航空運送至動物園,交由保育員人工孵化。
這些由「棄蛋」孵育長大的蜂虎,在園內逐漸建立穩定族群。
時常在穿山甲館步道扶手停棲,也成為遊客喜愛觀賞的明星鳥種。
打造仿岩巢區 × 模擬野外行為
為了讓栗喉蜂虎能自然展現繁殖行為,保育員在2022年參考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經驗,在穿山甲館設計 人工仿岩巢區。
巢區以仿沙質壤土製成,共規劃6個可供築巢與產卵的洞穴,並以特殊技術填塞巢土,讓蜂虎能像野外般展現「挖巢」的天性。
2024年,園方首次觀察到蜂虎成功配對並產卵,雖然雛鳥不幸未能存活,但已是保育上的重要突破。
今年,牠們再度築巢產蛋,終於順利育出健康幼鳥,象徵多年努力獲得回報。
新生幼鳥 × 父母與保育員攜手守護
今年7月11日起,3隻小蜂虎陸續破殼。新手鳥爸媽全力捕捉昆蟲餵養,但由於長子食量驚人,兩隻弟妹常搶不到足夠食物。
為確保三隻幼鳥健康成長,保育員每天補餵4餐,與親鳥一同守護,最終讓三隻小蜂虎順利羽翼豐滿,在4週大時勇敢飛出巢穴。
如今,幼鳥們已開始在館內練習飛行與覓食,偶爾仍可看到親鳥細心餵食的畫面。
雖然外觀已和成鳥差異不大,但稚嫩的舉止仍能分辨出「小小菜鳥」的身影。
保育成果 × 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過去動物園的栗喉蜂虎幾乎全靠人工孵育與照養,如今牠們能夠自然繁殖並育出下一代,對保育員而言是滿滿的欣慰與驕傲。
這不僅代表栗喉蜂虎在館內族群逐漸穩定,更是動物園在推動物種保育與生命教育上的重要成就。
遊客若前往穿山甲館,不妨細心觀察樹叢與枝頭間的動態,或許能捕捉到新生蜂虎們追隨爸媽學習飛行、覓食的可愛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