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鬥到AI任務挑戰,北市激盪學生人形機器人創新熱情
發布日期:6/30/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人形機器人成為智慧製造與工業4.0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
為引導學生掌握AI應用新趨勢並培養實務操作能力,臺北市教育局持續推動中小學人形機器人競賽。
結合最新影像辨識與智慧感測技術,激發全國學子科技創意與實作熱忱。
今年「114年度中小學人形機器人競賽」首次納入AI影像辨識任務,結合跨領域實作挑戰,吸引臺北、新北、桃園及臺中等地共69所學校、176支隊伍踴躍參加,刷新歷年紀錄。
其中更有58支隊伍來自外縣市,展現此賽事不僅具有跨區號召力,更具備全國性的深遠影響力,點燃學生對科技學習的熱情與渴望。
本屆競賽分為小學組、國中組及高中職組三大類別,設有「任務賽」與「格鬥賽」兩項競技項目。
透過整合人形機器人操作、程式撰寫與機構設計,鼓勵學生挑戰跨域實作的創新能量。
任務賽方面,國小、國中與高中職組分別吸引34隊、25隊與22隊參與。
今年國中組與高中職組更首度挑戰AI影像辨識,學生需親自開發影像擷取及辨識模組,讓機器人能自主辨識紅藍目標。
並依判斷行動完成取球、投籃、上下樓梯及通過S型獨木橋等多重複雜任務,充分實踐「感測輸入」到「行動控制」的完整技術流程。
這不僅考驗學生邏輯思考與觀察力,也鍛鍊他們在壓力下的臨場應變能力。
競賽中,各組別前3名與特別獎均有豐厚獎勵,優勝者可獲得最高新臺幣5,000元禮券。
而表現卓越的隊伍更可獲得價值6,000元的「創造者科技商品券」,鼓勵學生持續精進科技實務能力。
來自臺北啟聰學校六年級的魏愈晏同學分享,雖因聽力障礙導致理解較慢,但憑藉老師手語指導與不懈努力,最終在比賽中展現實力。
甚至超越部分聽力正常的同學,讓她倍感欣喜與自豪。
另一位高中職組任務賽冠軍育成高中田子恩同學則表示,這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觸機器人競賽,起初操作困難、頻頻出錯,但經過不斷練習與調整,逐步純熟技能。
她特別強調:「希望證明女生同樣能在機器人領域發光發熱,只要肯努力、堅持,就能達成目標。」
她的故事激勵更多女性勇敢追夢,展現科技領域的多元魅力。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表示,人形機器人競賽為資通訊應用大賽中的亮點賽事,藉由實作導向的賽事設計,帶領學生「做中學」。
培養機電整合、程式邏輯、問題解決與創新應用能力,紮根AI與智慧科技時代的核心素養。
未來,教育局將持續強化STEAM教育與科技實作平台建設,與學校攜手共創科技人才成長沃土,為臺灣下一代培育更多科技尖兵,點亮智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