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教署推動「充實教學及實習設備計畫」打造多元創新學習環境,培育新世代跨域人才
發布日期:11/4/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為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推動。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持續協助全國高中職學校優化教學設備與學習環境。
推動「充實教學及實習設備計畫」,透過逐年挹注經費。
支持學校更新教具與實作設施,打造更貼近課綱精神與生活應用的學習現場。
113年度,國教署共補助全國418所學校更新教學設備。
經費總額達新臺幣2億5,270萬5,430元,展現中央長期投資教育品質、培育未來人才的決心。
優化學習環境 從課本走向真實體驗
以國立羅東高中為例,該校運用補助經費強化地球科學課程設備。
新增「折射式望遠鏡與赤道儀」,讓學生能親眼觀測星空,體驗天文探索的樂趣。
同時增設外觀酷似水管的「光柵光譜儀」,讓教師能以多種光源展示發射光譜。
吸收光譜與連續光譜的差異,學生可實際分析不同氣體的光譜特徵,推測恆星狀態。
羅東高中教師分享,這些新設備不僅提升學生觀察與思考能力。
更讓抽象的天文知識轉化為親身體驗,使課堂學習更具啟發性與成就感。
健康教育結合實作 培養自我照護與生活技能
國立永靖高工則運用計畫經費強化健康教育課程,添購「經絡穴位人體模型」與「食物份量模型」。
透過具體實體模型,學生能更清楚理解人體經絡分布與穴位功能,並透過食物模型學習均衡飲食與熱量概念。
學校指出,學生不僅能在課程中學會保健知識。
也能建立健康管理觀念,從校園生活中培養關懷自我與他人的健康意識。
在地特色融入課程 可可香氣中學跨域
除了補助既有課程設備外,國教署也鼓勵學校結合在地產業與生活情境,開設特色校訂課程,發展多元學習方向。
例如國立潮州高中以「臺灣可可探究」為主軸,開設跨科專題研究課程「可可狂想曲」,並利用補助經費增購「研磨機」與「破殼風選機」。
學生可在課堂中親手進行可可豆的發酵、研磨與破殼製程,觀察不同加工階段的變化,從中理解食品科學與生物化學的應用。
校方表示,透過實作課程,學生不僅學到製程技術,也能體會可可產業背後的文化與經濟價值,展現教育與地方產業的完美結合。
教育扎根實作 培養跨域整合新人才
國教署表示,為持續提升教育品質,將繼續協助學校汰換老舊設備與添購新型教具。
讓教學資源更貼合課程需求,使學生能在實作中累積經驗、培養觀察力與創新思維。
未來將持續透過「充實教學及實習設備計畫」,鼓勵各校發展特色課程。
深化跨域學習,讓學生在專業知能之外,也能具備整合應用的能力。
國教署強調:「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培養未來競爭力的起點。
透過完善的學習場域,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看見世界、啟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