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族語傳遞水保新知,屏東縣府攜手部落長輩推廣生活化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7/31/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走進屏東山林,溫暖的族語在部落間傳開,一場與土地對話的宣導活動正悄悄展開。為讓原鄉社區居民真正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發揮巧思,邀請部落村長與耆老擔任「母語翻譯老師」,以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將專業法規轉化為人人易懂的行動守則。這樣溫馨且充滿地方色彩的宣導,不僅讓法令走入部落生活,也成為長輩們樂於分享的日常話題。
最近,在獅子鄉丹路文健站,水利處特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會。這次活動邀請了深受族人敬重、同時精通排灣族語的戴桂香老師擔任翻譯。她用最親切的母語,讓五十多位族人用熟悉的語調,輕鬆理解土地利用與水保觀念。長輩們紛紛表示:「有了母語翻譯,水保政策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且和我們的生活真的息息相關!」
戴桂香老師笑說:「我們雖然不常說『山坡地』,但一提到『斜坡、幾度』,大家就會點頭了。」她總是將艱深的法規詞彙轉化為貼近日常的說法,讓長者敢於發問,也樂於交流自己與土地相處的經驗。她相信,只有用族人聽得懂的話語,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與連結,為守護家園的行動打下美好基礎。
身為族語教學的推動者,戴老師平日活躍於教會、學校與文健站,既是合格的中高級認證族語老師,也參與傳統工藝推廣。這次擔任水保宣導翻譯,她覺得自己就像橋樑,把技術術語變成長者「聽得懂、說得出、記得牢」的生活智慧。
活動中,黃阿嬤開心地分享:「以前總覺得這些法規和我們沒關係,現在透過母語翻譯,才知道土地開發沒申請水保,會有罰則,還有相關補助可以申請。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指出,屏東9個原鄉大多位於山坡地帶,若缺乏正確水保觀念,一旦遇到強降雨或颱風,極易發生坡地災害。為加強防災與法治觀念,縣府團隊積極走進各部落,推動母語宣導,詳盡解說山坡地使用、補助申請流程與相關法規,協助族人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家園。
過去宣導時常因語言障礙,長輩難以理解專業內容。自112年起,縣府導入母語翻譯機制,利用熟悉的語調與文化連結,讓水保精神在部落間逐步發芽。如今現場常能看到長輩用族語熱烈討論,展現高度認同與回饋。
水利處強調:「用族語說水保,長輩聽得懂,還會和孫子分享。」唯有讓政策貼近生活,水保教育才能深植社區。未來,縣府將持續透過「水土保持服務網」與在地諮詢平台,擴大水保教育深度與服務範圍,讓守護土地成為代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共同守護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