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王致遠副教授:用生命韌性化為最真實的人生教材
發布日期:10/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對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王致遠 來說,教學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重新定義人生的旅程。
2015年夏天,一場看似平常的登山旅行,卻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下山後,他因突發疾病迅速惡化,最後不得不面臨截肢手術。
手術前,母親輕聲問他:「你能接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嗎?」他當時沒有回答,因為那是唯一的選擇。
截肢後的復健:把挑戰當遊戲
術後,王致遠裝上義肢,開始學習重新適應自己的雙腳與雙手。
他將復健視為一場探索遊戲,跌倒時不畏懼,反而當作累積經驗。
這份對挑戰的直面,讓他逐步走回校園,繼續教學與研究。
從「誤打誤撞」到找到熱情
談到教職生涯,他坦言最初走上講台,其實是「誤打誤撞」。
當年赴國外攻讀博士,返台後因相關領域師資需求高,便順勢投入教學。
然而,一開始面對滿堂學生,他顯得不習慣。
「在國外只要專注研究就好,回來卻要面對課堂互動,真的很不容易。」
隨著經驗累積,他逐漸體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課堂更有趣、更有挑戰性。
他甚至在課綱中明白註記:「這不是輕鬆的課,這課很操,想打混的學生請不要來!」
他解釋,與其花時間處理落差,不如事前說清楚,讓真正願意學習的學生留下,這樣的教學氛圍才更專注而有效。
不掩飾的不一樣,傳達接納與真實
王致遠從不刻意用長褲遮掩義肢,他笑說這樣更方便,別人一看就能理解,他可能需要動作慢一點,或需要特別的座位安排。
對學生來說,他的身影更是一種默默的提醒: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而那並不可恥,而是生命的真實樣貌。
他的特殊經歷,也讓許多學生在低潮或面臨選擇時,願意向他傾訴。
他始終不自稱「導師」或「諮商師」,更不給制式建議,只選擇分享自己的經歷。
「我很討厭說教,真正的啟發,應該來自自己內心的體會。」
再次挑戰:雙手異體移植
2017年,他更接受了 雙手異體移植手術,勇敢放棄已經熟悉的義肢,重新適應新的雙手。
過程艱難,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但他認為值得,因為這是邁向更高生活自主性的機會。
不只是樂觀,而是專注於「解決問題」
外界常形容他是「樂觀的人」,但他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他笑著說,自己只是直覺地想:「遇到問題,就該怎麼解決。」這份簡單卻堅韌的態度,也成為他最想帶給學生的生命教材。
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一條路是輕鬆的,但只要願意邁出腳步,即使走得慢,也是向前。
王致遠用親身經歷,詮釋了什麼叫做「以生命影響生命」,讓學生在他的課堂裡,學到的不只是管理學,還有面對人生的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