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土地的聲音!第3屆「臺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頒獎登場,用歌聲傳承多元文化記憶
發布日期:10/14/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的「第3屆臺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於(12)日在藝教館南海書院第一展覽廳溫馨登場。
活動現場匯聚來自全臺各地的音樂創作者,以多元族群語言唱出對家鄉的深情與記憶。
今年共有 24位優秀創作者脫穎而出,涵蓋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三大組別。
展現臺灣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與音樂創作能量。
歌謠承載文化 用旋律串起在地情感
教育部表示,舉辦此項比賽的宗旨,在於鼓勵以音樂創作傳唱地方特色。
讓民眾能以歌謠記錄生活記憶、自然景觀與人文故事,同時培育具在地情懷與藝術素養的新世代創作者。
比賽以多語共融為精神,邀請國人以台語、客語與原住民族語創作,唱出屬於自己土地的聲音,凝聚文化的力量。
典禮開場由屏東縣滿州國小民謠隊帶來精彩演出,童稚的歌聲充滿純真與生命力,展現地方民謠的原始魅力。
各組得獎者也親自登臺演唱創作曲目,透過音樂訴說家鄉故事,現場氣氛熱烈而感人。
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歌謠即生活、文化在歌聲中流動」的真諦。
得獎作品展現多元語言的文化魅力
教師組特優作品〈鯪鯉佇佗位〉由吳佳潔老師以臺灣台語創作,靈感取材自臺中南屯的歷史與民俗風情。
作品描繪舊地名「犁頭店」的文化意涵,並融入端午節「穿木屐踩鯪鯉」的傳統活動與穿山甲保育議題。
巧妙結合在地文化與生態關懷,讓歌聲成為土地與自然的連結橋樑。
社會組特優作品〈鯉魚伯公燈盞光〉則由邱嘉樑先生以臺灣客語創作,取材自「鯉魚伯公」的傳說故事,刻劃出信仰與人情交織的溫暖鄉土情感。
作品語言細膩、情感真摯,宛如一幅動人的客庄生活畫卷,令人感受到文化信仰的力量與延續。
在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組中,陳秉宏先生以泰雅族語創作〈mgluw myugi ta 一起舞動吧!〉榮獲特優。
作品以山林、溪流、海洋為意象,描繪族人跨越地域共同慶典的壯闊景象。
象徵祖靈守護與族群凝聚的力量,充分展現原住民族音樂的文化深度與生命張力。
歌聲傳愛 讓文化世代延續
教育部指出,臺灣擁有多元語言與豐富民間傳說,而歌謠是連結記憶與文化的最佳媒介。
透過歌謠創作比賽,不僅能激發創作能量,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家鄉、珍視母語與地方文化。
這不只是藝術的展現,更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
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推動藝術教育與多語文化的融合發展,鼓勵學校、社區及青年積極投入創作。
讓更多人能透過旋律與文字,唱出屬於自己土地的故事。
讓每一首歌,都是一段文化的延續;每一個音符,都是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