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的美好交會:2025美感教育國際論壇溫暖開展,跨國對話點亮教育新想像
發布日期:11/28/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教育部於 11 月 27、28 日在政大公企中心盛大舉辦「2025 美感教育國際論壇」。
以「美感即生活」為核心精神,邀請來自德國、韓國、義大利。
墨西哥等地的美學與教育專家,與臺灣各界美感教育夥伴齊聚一堂。
兩天活動吸引超過 600 人次參與,更同步提供雙語線上直播,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交流平台。
跨國演講揭開序幕:從城市設計到地方創生的美學視野
論壇首日以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的管樂組合帶來「臺灣好美」表演開場,讓現場充滿溫暖與期待的氛圍。
接續的專題演講聚焦「美感 × 創意 × 永續發展」,邀請:
- 德國慕尼黑市公園與遊憩設計部 Eva Prasch 主任
- 韓國地方創生實驗室 MARTELLO 田忠勳執行長
兩位講者從城市規劃與地方創生角度出發,分享歐洲與亞洲的美學實踐。
慕尼黑的經驗展示如何將公園綠地視為教育與社區的延伸,使城市空間本身成為美感學習場域。
韓國則以具故事性的「點、線、面、結構」方法,演示地方文化。
產業與社群如何共同構成永續的美學行動網絡,為臺灣的地方美感教育提供具體靈感。
美感環境再造成果亮眼:獲國際設計獎肯定
教育部朱俊彰次長提到,美感教育不僅著眼課室,更從學校校園的空間──學生每天生活的場景──開始改變。
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與「學美.美學設計實踐計畫」,國內多所學校運用設計思考改善學習場域。
目前已有 34 件作品榮獲 Good Design Award、iF 設計獎等國際評選,累計 59 項獲獎成果,展現臺灣在校園美感轉型上的強大能量。
跨領域課程也融入地方文化、歷史與產業特色,讓學生在生活脈絡中自然培養觀察力、創造力與地方認同,使美感教育真正走進日常。
第二天聚焦 AI 與美學:科技時代中的教育提醒與人文價值
翌日活動由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帶來充滿活力的雜技演出,讓現場充滿驚喜與掌聲。
專題演講則將視角延伸至科技前沿:
- 義大利 MEET 數位文化中心 Maria Grazia Mattei 館長 探討數位時代的美感教育角色,強調科技應成為連結人類情感與文化的媒介。
- 國際音樂學會主席、墨西哥教授 Patricia Gonzalez Moreno 深入剖析 AI 與美感體驗的結合如何重塑教育專業身份,並提出課程革新的未來方向。
兩位講者提醒,大量科技湧入教育現場時,更需要透過美感培養覺察力與人文深度,使科技不僅是工具,而是促成人文對話的新契機。
特展融入五感:光影與生活的美好相遇
論壇同時推出「光落下的地方—蕨舒展、覺萌發」特展,透過光影層次。
空間設計與生活場域的串聯,引導參與者以五感體驗美感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許多觀眾表示,這場展覽讓他們更深刻理解美感教育並非侷限於藝術課,而是與生活緊密相伴的一種態度。
跨國對話熱絡:從講座到工作坊,連結創新能量
兩天論壇包含講座、展覽與實作工作坊,讓參與者完整感受美感教育的多元面貌。
臺灣各地教育團隊與多國講者互相交流,建立跨國合作的新管道。
綜合座談中,與會代表共同描繪未來藍圖——在 AI 技術快速推進的時代。
唯有人類的感受力、同理心與創造性,才能讓科技回歸為人文服務。
持續深化臺灣美感教育:向世界分享、向地方扎根
教育部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美感教育向下扎根,也將擴大國際合作。
支持教師赴海外分享臺灣經驗,並鼓勵學校運用在地文化共創學習場域。
期待透過美感教育讓學生培養獨特想像力與倫理思辨,讓 AI 時代中的教育更具人味,也更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