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智慧製造大數據競賽圓滿落幕!182隊齊聚東海激發AI創新能量,總獎金330萬掀起產學合作新熱潮
發布日期:11/23/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2025 年全國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競賽於(22)日在東海大學體育館盛大舉行決賽與頒獎典禮。
這場以「業界真實數據」為基礎的專業賽事,不只是一場比賽,更是產業與學界攜手解題的創新平台。
今年共有 39 所大專院校、53 個系所、38 家企業、182 隊、489 名參賽者參與。
從工程、資訊、統計到社會科學領域皆跨界投入,展現智慧製造教育的蓬勃能量。
以真實數據打造競賽場景 推動人才養成與產業接軌
隨著智慧製造、AI 與大數據技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核心,教育部補助東海大學舉辦本次競賽。
希望透過「做中學」的方式,提升學生解決問題、數據分析與跨域合作的能力。
競賽特色包含:
- 企業直接出題、提供真實產線數據
- 學生與研究者提出可落地的 AI 與數據分析解方
- 成果可供企業做為實務參考
此模式讓人才培育不再停留在理論,而能真正接觸產線挑戰,培養具備產業即戰力的高階人才。
{{AD+數字}}
獲獎名單亮眼!金獎團隊拿下 50 萬 創意與技術同步大爆發
今年競賽獎金高達 330 萬元,吸引眾多頂尖隊伍角逐,最終由以下團隊脫穎而出:
- 大專研究組金獎(各 50 萬)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系《夏夕夏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為了學貸》
- 企業研究組金獎(各 50 萬)
台達電子《總感覺梯度不太對勁 但來都來了 就硬 train 一發》
台灣電力公司《名子都用過》
- 大專研究組銀獎(各 20 萬)
由中央大學、生科與系統生物、台科大、中興大學、高雄大學、中原大學。
高科大等頂尖團隊共同獲獎,展現跨校、跨領域的強大研究能量。
這些隊伍以 AI 模型、統計分析、機械訊號判讀等多項技術。
展現創新思維與扎實實力,競賽現場可說是「台灣智慧製造下一代主力人才」的大集合。
產業出題、學界解題 AI 實戰應用讓技術更貼近製造現場
本競賽秉持「產業出題、學界解題」精神,包括臺中精機、永進機械。
環球晶圓及國家儀科中心等企業共同參與,提供最真實的製造資料。
今年的題目聚焦:
- AI 即時異常偵測
- 機台運作穩定性分析
- 熱變位與環境效應補償
- 半導體矽單晶斷線偵測
這些議題也正是臺灣製造業當前最重要的挑戰。
教授點出智慧製造核心價值:速度、準度、穩定度
多位教授在典禮中分享 AI 在製造現場的實作價值: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洪哲倫教授
強調透過主軸震動、速度、電流等訊號預測機台健康狀態,有助於:
- 提早調整設備
- 提升良率
- 降低維修成本
並將焦點從「產品品質預測」推進到「設備預防性維修」。
✔ 國立中正大學江振國副教授
談及晶圓製程異常偵測的重要性:「能越早偵測、越快定位,就能越大幅提升產線效率」。
✔ 國立中正大學邱志義教授
指出 AI 模型突破傳統線性模型限制,能更有效因應環境溫度變化,提升工廠長時間運作的穩定度。
環球晶圓以實務需求出題 打造最貼近產業的競賽體驗
作為全球前三大晶圓供應商,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表示。
本次提供「矽單晶長晶斷線偵測」真實資料,希望藉由競賽:
- 推動 AI 與製造業的深度結合
- 培育具備資料分析能力的下一代人才
- 促進產學研合作與產業創新
她強調:「這不只是技術比賽,而是推動半導體邁向下一個世代的力量。」
打造台灣智慧製造新生態!跨域合作讓產業更具競爭力
在全球智慧工廠加速發展的趨勢下,AI、大數據與感測技術已成為製造業的生命線。
本次競賽透過跨界合作與真實問題導向,展現了:
- AI 模型建置能力
- 製程優化成果
- 智慧化決策價值
未來也將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建立完整智慧製造創新生態鏈,推動臺灣走向國際舞台。